历史文化

  晋商文化


  晋商的商业活动创造了晋中的商业文化。从经商理念、价值取向、职业道德到经营方式、组织管理手段乃至簿记、珠算、密押等技术方法,形成一整套伦理文化和制度文化。这是本质涵义上的晋商文化。此外,由于晋商活动在各行各业中的主流地位,晋商的生存和发展带动了一系列的文化现象。从平遥古城199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,到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一年胜过一年的国际影响;从电影《大红灯笼高高挂》的走红,到电视剧《乔家大院》的热播和话剧《立秋》的轰动;承载着晋商文化丰富内涵的“四大城”(太谷城,平遥古城、祁县历史文化名城和榆次老城)“六院”(榆次常家庄园、祁县乔家大院、渠家大院、灵石王家大院、太谷曹家大院、太谷孔祥熙宅院)。


  民俗风情


  晋中也是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集散地:“寒食节”发源于介休,牛郎织女的传说发源于和顺,寿阳传说是寿星的故乡,左权小花戏、祁太秧歌、榆社霸王鞭等民间文化滋养着在这片土地上生活,劳作的人们。


  每年农历清明节前二日古称寒食节,这是源于晋中而传遍全国的节日之一。起因是春秋时期晋国功臣介子推在绵上邑(今介休)被焚而死,晋文公深感悲痛,下令全国在这一天不准生火做饭,用干粮或冷食充饥。秦汉以后,逐步成为地方风俗并向外扩散。唐宋时期,有许多文人学士利用寒食节来讴歌介子推“不言禄”的高风亮节。同时,因清明节前二日正好与“一百五”(冬至后的105天)相吻合,故民间又把寒食节作为冥婚配干丧或暂厝合葬的鬼节日。唐代诗人姚合曾在《寒食》中写道:“今朝一百五,出户雨初晴”。直至明清时期,各地仍延续寒食节餐饮冷食的习惯,用以追念介子推。再是,这一天可以随便兴工动土,民间拆房建房或修桥铺路时,都要事先在这一天挖挖土地、铲铲墙,以示工程已经开始,待日后正式兴工时,别的神灵也不会干预。

风景名胜

  晋中文物旅游资源十分丰富,境内自然和人文景观星罗棋布,可开发的旅游景点约占山西省的十分之一。其中,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,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,县(区、市)级文物保护单位632处。境内有平遥、祁县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左权龙泉、寿阳方山、榆次乌金山三处国家森林公园。平遥古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以晋商文化为主要特色的“两城(平遥古城、榆次老城)、两寺(双林寺、资寿寺)、四山(介休绵山、榆次乌金山、灵石石膏山、寿阳方山)、五院(曹家大院、乔家大院、渠家大院、王家大院、常家庄园)”等景点是山西省旅游热线之一。


  景点


  晋中市主要旅游景点有渠家大院、榆次老城、王家大院、乔家大院、平遥古城、榆次常家庄园、绵山、张壁古堡、常氏静园、体和堂、客院、广和堂、孔祥熙宅院、白塔、大寨村、石马寺、毛家大院、龙岩大峡谷、红崖大峡谷、水墨头渔乡、卧佛寺、东北堡门、常氏祠堂、杏园、狮园、常氏可园石芸轩书院、四十四帝后帖、后街、奉旨承恩坊、养和堂、慎和堂、雍和堂、谦和堂、节和堂、人和堂、华展、清虚阁、无边寺、净信寺、镇河楼、镇国寺、文庙大成殿、“日升昌”票号、慈相寺、后土庙、洪山源泉、袄神楼、回銮寺、曹家大院、石膏山、资寿寺、介子推庙、方山国家森林公园、祁寯藻故里景区、尹林芝烈士陵园、乌金山国家、榆社-清凉寺、禅山寺、古生物化石博物馆、响堂寺石刻、福祥寺、祁县何家大院、革命圣地麻田、和顺-兵宪牌坊、懿济圣母庙、后沟古村、双林寺。